杨东平|关于中国教育问题

2019-04-28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又见到了新朋老友,同时我又有点悲哀,我发现我可能是这个会议上最年长的人了!但是今天早上,我是骑着摩拜单车到的北大附中。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学无边界”。我们知道在TED的演讲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一个印度的教授做过一个“墙洞实验”,他把电脑安在偏僻的农村、少数民族的乡村,之后他就走了,过了三个月他再回来,发现小孩不仅学会了英文,甚至连生物、遗传学这些知识都掌握了!这个实验他反复在南非、柬埔寨很多地方去做,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墙洞实验”,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新的学习的全部要素和概念,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的教育的理解。但我们今天普遍的现实还是在19世纪建立的“工厂化的学校”,它的特点是统一规格、统一进度、统一模式、标准化、大规模。它今天仍然是我们基本的现实,而且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这种模式继续强化了。

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学校在进行高校课堂的创新,我们把一面黑板改成了四面黑板,老师退隐了,学生站到了中央。但是我们是不是感到在这样的四面黑板的教室当中,我们的教育仍然被禁锢着,也就是说它仍然局限在书本之中、教室之中。而教育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它原来是和生活浑然一体的,存在于家庭、作坊、戏台、习俗……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卢梭说,我们的教育有三个来源: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人,一个是各种事物。卢梭提倡向自然学习,提倡自然而然的教育。

重新建立教育和社会、学校和生活连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努力是在20世纪初杜威发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他通过建立“儿童中心”的价值,颠覆了传统的“学科中心”的概念,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基本概念,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这个教育的革新同步地进入了中国。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念带到了中国,提出了新的三个原则:“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所以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演变有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20世纪初进步主义提出了“为生活做准备”的目标,到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认为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覆盖人的全部生涯的一种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学无止境。到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概念,即“学习化社会”,是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学习化社会”意味着在横向的层面,打破各种制度性的桎梏和边界,来重新构造全新的教育生态。所以从“终身教育”到“学习化社会”,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上的超越。但是“学习化社会”的理想真正大规模的实践,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最近的事情。就是由于互联网技术,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的改变教育的神器,从而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便宜地、便捷地获得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而且产生了每一个学习者之间的连接。

跨界改变教育的两个尝试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学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的真理。而在学校教育领域,跨界改变教育的第一个尝试是打破班级、学科的界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式学习、整合课程,然后把教学的内容从学校转移到了生活中,进入了家庭,这就是著名的小学老师陈耀开展的“家庭实验室计划”。他让他的学生在自己的家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的题目,包括金鱼会不会睡觉,小鸡是不是晕车啊,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我们的钱锋老师和他的团队开发的“万物启蒙课程”,以万物作为教材、以社会和生活作为课堂,在“格物”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对学科、科学或者知识的整体的认知,同时获得一种探索性的精神和态度。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成为教育创新的新的尝试。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开展学生游学的意见。学生走到户外的时候,走出学校的时候,他的生命得到了新的张扬。

第二个方面是基于互联网学习,学校和网络的连接。互联网教育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不可阻挡!而互联网和教育的连接深刻地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今天,在网络上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化社区。在线上的学习,一开始是一种知识社群,即大家对于共同的知识感兴趣聚合起来的。后来成为社交的社群,最后是知识和人际交往的合作,这是一种学习化社群,这也是网上学习的新的形势。近几年来,除了传统的MOOC和翻转课堂等,像沪江网这样最大规模的学习化平台、各种音频、视频的学习化APP工具,越来越火爆,成为我们新的学习的途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

这种连接,这种学习化社群,不仅存在于网上,也存在于网下。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文化在线下实现。在北京五道口有一个著名的706青年空间,已经运营了若干年,这是一个青年人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互相交流,提供一种原创的思想平台的场所。这种场所会出现全新的年轻人自组织的交往空间,这个空间在全国各地正在迅速的扩大、扩张。在大连有一帮牛人聚合在一起,每年开“牛朋大会”,他们的功能就是在文化相对匮乏的城市,把最牛的牛人集合起来,为这个城市注入文化的营养,作为社会改变的机制。

在这种学习化社群当中,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和非常令人欣喜的社群就是教师的自组织。在传统的国培、省培、县培之外,越来越多的教师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教育、自我培训。比如“教育行走”这个教育公益组织,他们已经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教师公益夏令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自费参加,就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像蒲公英大学等等,包括曹亚男老师发起的清扬书院,有一批在校的名师,把他们的课堂传到网络、传到社区,把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了一所新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也是一种新的学习空间!在我们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自组织,四川广元的小规模学校的联盟,到鄱阳县的小规模学校联盟,前天我们参加了邢台市小规模学校的联盟会议,教师的自组织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力量。

新的学习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学在民间”——Home School,家庭教育。在台湾他们称之为自学运动,自学的概念比“在家上学”又进一步拓宽了!据我们最近的研究报告,中国“在家上学”的学生大约为6000人,但是紧密的团体,家长群大概有5万人。从2013年以来,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家上学”都是高度增长的快速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成为对学校教育的重要的补充。我们这次提供的材料里有一份中国在家上学报告,是2017年的最新跟踪调研结果。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小微学校,这些小微学校很多是从家庭式的“在家上学”生长出来的。在全国各地小微学校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像北京的日日新学堂,把西方的理性、东方的智慧互相结合。去年的九月份开张的一土学校,现在有30个学生,他们租用了80中两间教室。一土学校用它的创办原话来说,就是一个“土学校”。但是他们在实行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把大规模教育下的个性化教学变成一种现实。

教育如何从今天走向明天,走向后天
我们还需要探讨的是我们如何从今天走向明天,走向后天。我们归纳了五个重要的关健词。第一个是推进创新文化。刚才所有的嘉宾都提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全新的文化的引领,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对现有模式的修修补补,是没有未来的。

第二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学习。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所有人向所有人的学习,每一个人都是老师又都是学生。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跟定制化的发展是相联系的,每个人寻找自己特定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不是唯一的。这种个性化和定制化学习的产物就是制造了一种新人类,即“斜杠青年”,他的名片上可能是某某某,作家/记者/工程师/教师……可以无限的斜杠下去,今天我们会有一个斜杠青年跟我们分享。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重要的?据可靠的消息来源,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研制一款高考机器人,将参加明年的数学高考,可以想象它一定是高考状元!那么人的用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1950年控制论的发明者维纳已经论述了这个问题,人有人的用处。互联网下学习的真正的价值是学习那些机器人所不具有的技能,就是人类之爱、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等。机器所不具有的是我们人类的特质。简单的讲就是要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

另外一个关健词是自下而上,《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是一本新出的书,强调很多年来,我们低估了自下而上的有机的生长力量,而这是社会改变的真正的力量!另一本《Evolution of Everything》,是一位加拿大的教育政策研究学者写的,他说他观察记录了几十个国家改革的历程,发现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教育改革往往是轰轰烈烈开始,然后无疾而终,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确定性非常之多。所以一个有效的社会变革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生长机制和基础性的力量,这就是学习化的个人和学习化的组织,从而逐渐逐渐的生长、演变、迭代、推进、创新,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让我们共同创造历史,走进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