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学习越被动?

张冬青
名家观点
2019-06-03

LIFE特邀——张冬青

2006年与先生一起创办日日新学堂,现任学堂副校长。

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以及对教育的思考,提出“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

 


 

为什么我们需要不停地输血?

因为我们不会造血。

为什么我们越学习越被动?

因为我们受到了教育伤害。

 

举个例子吧——

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大人,小时候都玩过拔根吧?即一人手执一根凋落的杨树叶子的长茎,两人将叶茎交叉向自己方向使劲拉,谁的断了谁就输了。

在反复的输赢中,孩子获得了一手经验

不能找太嫩的,不能找太干的;并且懂得了粗壮的未必比细小的坚韧,万物皆不可貌相;手上的劲道也起作用,言语上的攻心不可缺少。

同时,大家还会交流,传授经验:

比如把“根”放进臭鞋里,用脚汗浸它。还有人使诈,将细铁丝穿进去。门道很多。

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需要孩子观察、尝试、体验挫败经验与成功经验、琢磨、交流。孩子从中增长知识,学会运用工具,学会归纳,学会交往。

试想,如果成人把这项活动变成课程,既讲原理,又让实操——市场上可以买到很多“根”作为材料,变成一个材料包,既干净又方便,孩子再也没有找不到“根”的苦恼,但也没有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根自鸣得意,结果一拔就断了的沮丧,更没有了拥有一个“无敌根”的骄傲。

课程的学习,给得太多,学生没有发现的机会。即使是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依然会限定情境,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因而失于给得多。

所以,牺牲孩子的自由玩耍,用各种校外课程充斥孩子的业余生活,虽能学到让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却失去了建立自主学习机制的机会。

 


 

刚才的例子说明了玩耍的重要,再举一例说明劳动的意义——

北方家庭经常和面。一家几口人该放多少面粉,该放多少水,软硬如何掌握,得和很多次才能和得合适。

这个合适是能力的体现,有了能力,假如工作条件变了,比如人增加了或减少了,面粉的标号变了,和面的人也可自行调整。

如果把和面变成课程,几人份多少克面粉,多少升水,有量杯有秤,有标准流程图,新手马上就能成功。

然而,这种效率使学习者失去了什么呢?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欲望和信心。一个大人已经没有时间试错了,所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但孩子的学习不可以这样,他应该经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狼狈过程。

学什么就要学会,做什么就要做对,单位时间内收获要最大化,这种功利的学习方式恰恰不培养学习能力。

专业的知识需要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培养专业学习的能力。而玩耍和劳动,则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能力和信心。

 


 

“冬青谭”往期回顾

莫把才艺教育当作素质教育

孩子自信的底气从哪儿来?

该不该“干扰”孩子的学习?

信任会让孩子珍惜自己

给孩子沉静的生活